“我们用电影这门共同语言交流”――访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
中新社里昂9月27日电 题:“我们用电影这门共同语言交流”――访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
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语言是否构成电影交流甚至文化交流的障碍?面对这一问题,法国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资料馆馆长蒂埃里・弗雷莫以此作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普世通用的语言。”
26日至27日,以“'一带一路',中法文化汇流和共享”为主题的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里昂举行。论坛期间,弗雷莫在自己的家乡与“老朋友”――中国知名电影人姜文展开了一场电影对话。
对话后,弗雷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很高兴看到电影成为法中高峰会议中的议题之一,其重要性被提升到其它众多领域一样的高度。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双方应继续展开这样的交流。
“我们一直都在讲同样的语言”
关于这场中法电影人的对话,弗雷莫称,他很高兴能再次见到姜文。“通过此次交谈,我们发现彼此一直都在讲同样的语言,那就是电影的语言。”
对于这位法国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言,电影也是一种学习历史和了解世界的手段。他回顾说,自己在学生时代就通过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电影来学习20世纪的历史。他熟悉二战历史也要归功于电影。同样,他还借助电影来了解中国历史,透过一些作品也可以窥见当代中国人的面貌。
谈及中国电影,弗雷莫对华语电影人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无论是陈凯歌、张艺谋、姜文,还是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抑或是杨德昌、侯孝贤、李安,虽然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方式各异,但拍的都是中国电影,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不同部分。他个人则在首次访沪时拜访上海电影制片厂,向“伟大的电影人”谢晋致敬。
弗雷莫认为,中国在短短数年间迅速成为新的电影大国,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在面对电视剧、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冲击,欧美传统影院仍在坚守的情况下,中国各地银幕数却在不断增长,大量观众正在回归影院,这无疑令人欢欣鼓舞。
“中国电影呈现出集体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极具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他评价说,中国电影不仅拥有市场、工业和专才,也存在艺术性。卖座影片和作者电影并行不悖,个人风格和大众口味也在融合。无论从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合拍片应挖掘共同故事
话题自然转到中法电影交流。弗雷莫表示,正如姜文在对话中所说,中法两国“既遥远又接近”。借助电影这门普世通用的语言,他们分别作为电影人和观察者在戛纳拥有了共同的轨迹。作为艺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需要了解那些遥远国度,尤其是中国的电影发展现状。
弗雷莫认为,一国之电影想要产生强大的本土和国际影响力,就应该关注世界各国的电影。在法国,外国影片的观影数居全球首位,这反过来也推动本土电影的发展。因此,他希望中国观众在美国大片之外还能欣赏到更多法国和欧洲的电影。
对于中法合拍片,弗雷莫持开放态度。他说,菲利普・弥勒(《夜莺》导演)、让-雅克・阿诺(《狼图腾》导演)等法国电影人都曾与中国合作拍片。他认为,合拍是一件微妙而复杂的事情,也有成功的范例。重要的是,应该创作双方共同的故事。
为此,他甚至还提出具体的建议。例如,上世纪20年代,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留学生都曾在里昂留下足迹,也许法中电影人可以从中挖掘故事;又或许,可以由中国电影人来拍摄一部取材于安德烈・马尔罗(法国作家,曾著有以1927年上海工人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人的境遇》)作品的电影。
希望中法电影人多走动
“法国人对中国怀有感情。在我们眼中,中国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古老国度,在电影方面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因此,我们面前充满了可能性。”弗雷莫从电影人的角度如是描述中国。
暌违中国已有三四年,不能常去成为弗雷莫的遗憾。他感慨说,在法国,无论是巴黎、里昂还是戛纳,人们都可以接触到很多中国电影。倒是法国电影人应该多去中国的北京、上海走走。
实际上,在此次中法电影对话中,姜文不仅在见面时与弗雷莫热烈拥抱,还多次诚恳地向他发出了访华的邀请。
距上次中国之旅时隔已久,弗雷莫希望今年能有机会再次访华。“我想,也不必等到有正式邀请了。说不定,我可以与朋友一起再访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