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待地方立法规范
2010年以来,北京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区缓解了“入园难”的情况。不过,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学前教育亟待获得更多的政策关注、经费投入和立法规范
□ 本报记者 陈磊
眼见儿子跨过3周岁的门槛,北京居民王丹准备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她欣喜地发现,小区方圆3公里内竟然有十几家幼儿园。
不过,在走访七八家幼儿园之后,王丹又遇到了选择难题,到底是把儿子送进公立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
近期对外发布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6-2017》(《北京蓝皮书》)统计发现,自2005年以来,北京持续增加幼儿园数量,在2015年达到1487所;在园人数则从2004年的20万人左右增加到2015年的39.41万人。
《北京蓝皮书》相关课题组人员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北京部分地区适龄幼儿“入园难”得以缓解,但由于北京市学前教育需求仍在不断扩大,未来5年学前教育仍需重视解决“入园难”问题。
北京平均每个幼儿园265人
王丹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在一家机关单位工作,每天8小时工作制,有时还需要加班,孩子由姥姥一手带大。
儿子出生在2014年9月,这让王丹很无奈:“他上小学时,9月1日前出生当年可以入学,9月1日后出生次年才可以入学,他要比别人多上一年幼儿园。”
今年8月,儿子即将满3岁时,姥姥告诉王丹,孩子大了,该给他找一个幼儿园,让他尽早适应集体生活。
王丹也觉得儿子该上幼儿园了,随着年龄增长,姥姥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已经追不上他了。
与先生商量后,王丹开始利用晚间在网上搜索小区附近的幼儿园,再泡在一些论坛里看大家对幼儿园评价如何。
通过搜索,王丹发现,她所在的小区,方圆3公里有3家公立幼儿园,还有十几家民办幼儿园,“我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家幼儿园”。
王丹的感觉与近日对外发布的《北京蓝皮书》给出的数据相一致。
《北京蓝皮书》给出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在持续增加幼儿园的数量,2010年为1266所,到了2015年增加为1487所。
与此同时,北京市幼儿园的在园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前后,在园人数为20万人左右,到了2015年,在园人数增加到39.41万人。
根据《北京蓝皮书》的统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北京市园均幼儿数量较大。2014年,北京幼儿园园均幼儿数量达256人,居全国第三位;2015年又增加到265人。
就区域来说,北京市范围内,目前以朝阳区、海淀区的幼儿园数量最多。近5年,除房山区、怀柔区幼儿园数量减少,东城区幼儿园数量基本不变以外,其他各区幼儿园数量均在增加,并以通州区幼儿园数量增幅最大。
就在园人数来说,以海淀区、大兴区园均幼儿数量最多,延庆区园均幼儿数量最少。
《北京蓝皮书》撰稿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婧认为,2010年以来,北京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趋势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区缓解了“入园难”的情况。但北京市的学前教育需求仍在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仍然紧缺,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将使“入园难”问题凸显。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师傅添博士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数据很直观地反映出了当前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
傅添的判断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园面临的这种挑战在未来会愈发严峻。因此,学前教育亟待获得更多的政策关注、经费投入和立法规范。
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需增加
王丹为儿子找幼儿园时遇到了选择难题。
王丹首选公立幼儿园。趁着工作之余,她按照事先查到的电话,给3家公立幼儿园打电话。
首先拨通的是大家口碑最好的一家幼儿园,办园时间长,大家评价饭菜不错,一个月收费不到2000元,饭费另算。结果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对方告知,6月份就报名结束了,只能等明年。
第二家幼儿园属于区属幼儿园,大家的口碑也很好,但接电话人员告诉她,当年招生名额已满。
最后一家幼儿园属于街道开办,一个月收费2000元左右。打通电话得知,报名也结束了,如果想报名,可以在工作日到门卫处登记,然后等通知。
王丹后来得知,公立幼儿园有财政补贴,收费比较低,设施、师资都不错,是大家的首选,所以家长过完年之后就开始打听报名事宜,当年五六月份基本上报名结束。
王丹转而联系民办幼儿园。几家幼儿园的态度都不错,邀请她到园进一步了解。
8月中旬的一天,王丹请假集中时间走访了几家民办幼儿园。
她先是到一家开办十几年的普通民办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既不是双语教学,也不是蒙氏教学,但是校区面积挺大,位置不错,就在马路边上。
园长接待了她,还带着孩子在游戏区玩耍了一会儿。幼儿园接收3岁以下的孩子,一个班不到20名孩子,有4名老师,按年交费的话,每月4200元,伙食费另算。
另一家民办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在附近数一数二,外观彩绘的幼儿园教学楼非常醒目,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课程有全英文和双语两种,但价格也很“可观”,每月费用在1万元以上。
当天,王丹还走访了其他3家民办幼儿园,都接收3岁左右的幼儿,也有名额,价格都在每月五六千元之间。
走了一圈下来,王丹更倾向于把儿子送进公立幼儿园,哪怕是需要等待。
傅添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现实中,基于高昂的费用,家长即便在有很多民办幼儿园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也更加青睐政府监管有力、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公立幼儿园。
王婧在《北京蓝皮书》中分析,一般民办园的保教费用是公办园的3倍至6倍,部分双语幼儿园等高端幼儿园的保教费用更高,许多家庭更愿意选择公立园。
王婧表示,加之公立幼儿园享有政府补贴或者财政拨款,入园的幼儿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得到较为优质的服务和教育。但公立园学位有限,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立幼儿园,更是“一位难求”。
王婧认为,近10年间,由于学前阶段适龄人口激增以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北京市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量急剧增加,年均增加近两万人,而幼儿园数量的增长速度却低于适龄幼儿数量的增长,学前教育资源仍供不应求。
建立刚性制度保障投入
王丹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她家经济条件一般,希望在家附近给儿子找家幼儿园,方便接送;首选公立幼儿园,如果实在不行,希望能够选择托费适中的民办幼儿园。
“如果民办幼儿园动辄每月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我是负担不起的。”王丹说。
对此情况,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其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立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同年年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意见。
其中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今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该意见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
对此,《北京蓝皮书》建议,大力发展公立园,是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中不可松懈的事情:通过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布局调整以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等,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逐步将企事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等纳入教育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园同等待遇。
此外,《北京蓝皮书》还建议,为落实中央政策,可以创新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模式,支持建设普惠性民办园。同时,可以加强政府与民办学前机构的合作,吸纳相对质优、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为公众提供普惠性入园机会。
傅添的建议则是,建立刚性制度约束保障北京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首先,要把学前教育发展的所需经费,明确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比例,并逐年增长;其次,要鼓励和吸引多渠道的社会力量办园,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同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质量监管,以规范整个学前教育体系。
“鉴于学前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体系,而且学前教育在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北京市可以而且应当制定出台更具体的学前教育地方法规,对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经费投入机制、办学标准、质量监管和评价体系等,进行立法规范。”傅添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