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不断走深走实。日本学者石田隆至指出,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全球化有别于英美。他以经济为例展开探讨,认为其具体实践将推动构建更具多样性的世界循环,为世界经济带来新活力。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至今已经过去10年。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一直将其视为中国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野心的表现,始终展现出攻击性的质疑态度。然而,日前引发世界震动的金融风险报道,再度证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
解决经济危机的“第三种”方案
近期,美国、瑞士的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或出现破产风险,这不禁使人想起2008年雷曼事件及此后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噩梦,继而引发全球担忧。
本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遭金融监管部门关闭,给美欧金融系统带来一系列震荡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衰退,美国、欧盟等出台了超低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阻止了国内金融机构连续破产的态势。然而,这只有具备能经受住财政赤字的雄厚基础的国家才能做到。在实体经济方面,发达国家采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功地缓冲了对本国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许多原本经济结构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或是积极引入英美型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新兴国家,则经历了股价暴跌,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等,陷入长期经济停滞。日本亦遭遇同样困境。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后的情形亦是如此。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法等国家建立起封闭的经济圈以保护本国经济,而另一方面,没有或殖民地相对较少的德国、日本等则试图通过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雷曼危机带来的阴影尚未消散之时,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一种有别于保护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第三种解决方案。它既非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型经济政策,也不是牺牲他国以求发展的道路选择。它是要在困难面前,谋求各国团结互助,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共同体,从而克服危机。
中国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互惠、合作的理念与既有的优胜劣败的全球化模式有着不同内涵,另一方面,在提倡开放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全球化曾经可以说是英美型新自由主义的别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却一反其道,走上了保护主义、本国至上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中国大力提倡开放,局面发生了180度转变。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尽管两者同样使用了全球化一词,但其内核却截然不同。
上世纪90年代,伴随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进步而兴起的全球化中,包含着强烈的“世界同一化”之意。全球各国人越是追求相同的生活方式,跨国企业获利就越多。吃着麦当劳,脚踏耐克鞋,身穿ZARA的快时尚服装,开着奔驰、福特,观看好莱坞电影……这样的人在中国也并不少见。只要重视市场开放性,欧美的跨国企业就能继续处于优势。另一方面,即使中国产品席卷全球,也很难想象中国式的生活方式会立刻普及开去。但中国仍然坚持追求世界市场的开放性,因为金融危机后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循环若遇阻滞,那么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发达国家,其余大部分国家的发展也将陷入停滞。历史证明,保持市场开放和全球规模的经济循环,对于全世界整体利益和人类命运至关重要。
多样性将为世界赋予新活力
从“世界经济循环”这个角度展开思考,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事实。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即使走单边、保护主义之路,凭借这种规模或许也足以为继。尽管如此,中国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这源于一个事实,既全球的经济循环与中国国内循环已经处于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经济能保持全球循环,那么即使欧美跨国企业处于优势,作为循环中的一环,亦不易陷入发展停滞。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重视支援对象国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的意义。
无论各地拥有附加价值多高的产品,若没有流通渠道,便无法参与国内,当然更无法参与全球规模的经济循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港口、发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实现全球规模循环的“路”。
对于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西方国家质疑其为给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债务陷阱”。但是,仅以斯里兰卡的情况为例,在其外债构成中,中国约占一成,其余债权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公司。
不仅如此,若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案例,还会获得新发现。
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肯尼亚首次建成收费高速公路网。肯尼亚曾是英国重要殖民地,其经济规模目前在非洲位居前列。独立后的60年来,英国、日本等当然也对肯尼亚进行了多种经济支援和政府开发援助,但直到2022年,连接其首都主要场所和机场的高速公路网才建成。这便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外支援上的不同之处。
“一带一路”所推进的,是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成后长期运维的共同事业,尽管这很可能并不会为建设运维方带来巨大经济利润。这样的举措,既能促进对象国的国内循环,也将使对象国参与到世界经济循环中,进而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同以往发达国家一般仅仅把对象国当作出口市场,那基础设施落后的环境反而更加有利于中国。
由三家中国公司共同承建的肯尼亚首条现代化高速公路内罗毕-锡卡高速路
现在,中国已经同150余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若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到世界各处,那么,那些原本鲜为人知的特产、制品和服务或许将抓住超越想象的机遇,进而推动各方发展。实际上,中国也已经进入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时代。有了全球经济循环网,这个星球上的多样性将赋予世界经济更多活力。回望过去,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沿线各地的多样性推动了繁荣。而今,中国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正是要构建一个由相互促进的共同体组成的全球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