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张素)在中国素有“国民小吃”之称的沙县小吃近日更“火”了。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期间,他来到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并勉励乡亲让小吃产业“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不止一次指导过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如今访故地、谋新篇,外界从“新征程上再领风骚”的勉励背后读出深意:小吃不小,要继续做好小吃这篇“大文章”。
——小吃不小,在于关乎“大民生”。
小吃何解?追溯中华饮食古籍,有“小食”“从食”等词,与“常馔”“正餐”等呼应。因其选材、烹法、味道多种多样,价格经济实惠,被认为是“接地气”的百姓食物。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还承载着烟火与温情,情牵着味蕾与幸福。
在北京小店排队选购包子、炒肝,在河北品尝村民自家炸制的“开口笑”,在贵州同苗族村民包黄粑寄语“日子过得更甜美”……盘点习近平的考察调研足迹,其中“小吃故事”有很多。外界认为,这不仅彰显习近平朴素作风,更体现出他的民生情怀真挚而深厚。
另一方面,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从单单追求“吃饱”到强调“吃好”,即便对小吃也要求吃出健康、吃出品位。习近平关心小吃,询问春卷放什么馅料、小笼包怎样售卖,细节之中蕴含着他对百姓生活、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小吃不小,在于培育“大产业”。
以政府名义成立“小吃办”,以集团推动“标准化、连锁化”……通过多措并举,沙县小吃已被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
一组数据可佐证:全国门店8.8万家,遍布于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习近平再为沙县小吃发展“支招”,提出“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从业者受此鼓舞,表示要加快新品研发、挖掘小吃文化、打造小吃原料种植和加工基地。
事实上,此前在湖南凤凰、河南光山、陕西柞水、山西大同等地,习近平相继为柚子、油茶、木耳、黄花等产业点赞同时,亦着眼于培育发展一个个新增长极,夯实兴旺之基。
——小吃不小,在于面向“大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培育的水产、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产业,现在年产值均超过千亿元。与此同时,包括曾是革命老区村的俞邦村在内,八闽之地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也正是这一论述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今次考察,习近平将小吃产业等置于新的“富村”图画之中。他说,“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官方新发布的一份文件把“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摆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习近平考察期间,又以“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等阐述,使这幅“富村”蓝图愈发清晰。
可见,小吃不小,做好民生、产业等“大文章”,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更加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