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9年领跑全省经济的泉州,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近年来,泉州探索出一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全面合作的产教融合特色之路。通过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探索破解校企合作“一头热”、人才供需“两张皮”等现实难题。
顶层设计 构建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根据当地人社部门的摸底数据,未来三年,泉州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达26.28万,其中制造业的需求量约20万。作为人才培养大本营的泉州本地高校、职业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有7万名,其中七成在泉州就业。
面对巨大的供需“剪刀差”,泉州除制定港湾计划,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外,更是立足本地,着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6年,泉州全省首设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投入8000万元,重点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对接和服务泉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018年投入资金增到9000万元。
除资金保障,泉州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实施,建立市、县两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由市长担任总召集人,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常务副总召集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副总召集人,侧重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抓职业教育。出台《泉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全市高校与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意见》《泉州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政府层面的作为,契合了产业转型、企业发展和高职教育提升的现实需要。其顶层设计和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为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一头热”现象奠定基石,起到黏合剂和推进器的作用。
当前,泉州正在努力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泉州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计划通过改建、扩建、重组等方式,首批筛选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额37.9亿元,实训工位3.7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