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着和平发展的旗帜,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中国积极发展着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成为“一带一路”故事的关键词。
2018年两会,“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背景下,包括部分民主党派在内的一些建言主体,在持续关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泛的沿线生态、医疗、科技等领域,让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能惠及更多沿线国家以及更多人民。
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的深入推进和人员的频繁流动,在疾病防控方面的风险逐步加大。疾病的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在此次两会上,民进、致公等民主党派虽然角度不同,但同时提出应该在疫病防控上做到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从根本上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我国与东盟各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西南的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疾病谱相仿,面临的传染病防治形势也高度相似。
据有关信息显示,东盟国家常年流行多种重大传染病,随着跨境人流、物流的大幅增加,由境外传入相关传染病并造成再流行的风险巨大。近年广西登革热和疟疾报告发病数95%以上为输入性病例,面临如此严峻的疾病防控形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致公党中央认为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区域合作,共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广西、云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验室能力达标建设。”致公党中央建议,依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按照填平补齐和综合各地疾控中心的现状及疾病防控的要求,要有计划地对各级疾控中心进行实验室设备配置,使广西、云南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品种覆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B类装备目录品种95%以上,全面提升其实验室检测能力,满足传染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检验工作的需求,保障人民健康。
在联防联控具体举措上,致公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在广西、云南加强疾控中心建设,建设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打造中国(广西、云南)-东盟高端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和交流基地。“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快相关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各国应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中国-东盟重大疾病防治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开展区域性重点传染病相关科学研究等。”
说到疾病防控,民进中央的建议更加具体,直指“包虫病”防治。
包虫病在亚洲地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亚和西亚,这些地区有约5亿人生活在囊型和泡型包虫病高感染风险环境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特别是中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国家受限于当地的政策、国家重视程度、经费来源、技术水平等因素,基本上没有开展包虫病的防控,这使得包虫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流行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甚。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为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包虫病综合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沿线国家应携手并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和磋商,以现有的医药卫生合作机制为基础,向切断病原循环链方面延伸,不断完善创新方式,推动国家和地区间包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由于包虫病的宿主种类多、管理难度大、区域划分不明显,因此各国之间的联防联控在疾病防控上显得尤为重要。民进中央建议,由我国牵头成立亚洲包虫病学会,定期召集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包虫病防控专家将各国包虫病防控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和探讨,吸取各地区工作经验和成效,为包虫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达到联防联控起到支持和帮助。
我国包虫病防控专家们近30年的包虫病防控经验证明,采取犬驱虫为主、羊免疫为辅的“双相切断病原循环链”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在包虫病防控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一策略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整体包虫病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将这些技术和手段推广出去,通过学术交流、医疗合作等方式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已患病民众早日脱离包虫病的折磨奠定基础。”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
而在另一份《关于重视“一带一路”沿线饮用水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提案》中,民进中央对疾病防控问题做了进一步“延伸”。
因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约50个国家的1.4亿人口面临饮用水砷超标(〉10μg/L)的问题,而大约1.1亿人生活在东南亚和南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含中国)中,有48个国家出现了砷污染问题。
近年来,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出现了合作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尝试。但是,目前的国际公约主要针对的是人为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对于天然存在的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国际合作仍以单边为主,具有战略性、约束力和凝聚力的国际合作尚未破题。
中国正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性理论。“一带一路”倡议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为重金属污染的国际治理塑造了政策和行动框架。民进中央提出,中国政府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向相关国家提供援助及技术支持,以弥补目前区域合作功能上的局限和不足,以治理水污染为纽带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供“中国方案”。
在民进中央看来,与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水污染治理等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相关调查也比较翔实。近年来,中国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我国多家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产品已进入巴基斯坦等国家,而新兴环保产业的技术输出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方面的新亮点。因此,应该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高风险国家水污染调查、监测与数据共享机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除砷设备、技术和改水援助,通过亚投行等“一带一路”金融组织,设立水污染治理基金,重点支持除砷、改水等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成果转化。
“在人才培养上,要培训卫生保健人员治疗砷中毒病人,并从事病例管理和康复研究。”民进中央认为,对于跨国界水污染的治理,除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外,还需要构建深层次的治理框架,设立专门性的管理机构以发挥协调、整合效应,建议在整合国家生态环境部、卫健委、发改委等有关机构职能基础上扩充形成专职执行饮用水污染治理国际合作的官方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统筹援外资金、协调民间力量、引导企业服务、推进国际合作中发挥中枢作用。